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陈寒

时间:2024-03-06 14:26:21 编辑:莆仙君

夏天如何去除寒气

  排出寒气,一身轻松 ——夏季除寒的5种简单方法
  
  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人是恒温动物,在37℃的条件下,人体的机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寒冷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转与新陈代谢,如果身体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入体内的寒,将会成为疾病的诱因。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即中医所说的“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夏天毛孔是张开的,去除体内的积寒,会比其它季节更加容易,这天赐良机若是错过了,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陈寒未去新寒又起,排寒难度必然加大。
  一、日光浴——直接吸纳太阳之能量排体寒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基本上靠太阳供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是一个寒冷、没有生命、无一丝亮光的死寂之地。夏日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适合用来补益人的阳气,阳气足了,寒自然也化了。如果这个时间您在上学、上班、买菜的路上,不防在阳光下迈开步子,接受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吧。日光不仅可以除体寒,还可以去“心寒”——晒太阳还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在祖先留下的重要养生经典《黄帝内经》上也提到,夏季养阳要“无厌于日”。
  国外有着比基尼,趴在沙滩或天台上进行日光浴的健身方式,此举确有道理。而且,直接晒后背,排寒效果佳。人的背部从头到脚,是人体最长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乃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
  二、该出汗时就出汗
  夏天天热,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出汗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它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曾见一五十多岁的舞蹈老师,皮肤依然光洁有弹性。问她保养密诀?她说:没什么密诀,就是总跳舞,出汗多。——皮肤里的毒素与废物总能及时排出,肌肤自然显得年轻。 夏天如果出汗过多,可能有些气虚,可以适用补气的食物调理,比如黄芪粥、山药粥、西洋参等。对于汗出不止,或不出汗的情况,可以考虑用“玉屏风散颗粒”调理,具体请咨询医生。
  三、脾胃寒——内用温热
  对于一向胃寒,或者夏日难免会吃些冷的食物或偏凉的水果,造成脾胃的寒,可以服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比如喝姜茶,一来可驱胃寒,二来也可以助发散,将体内寒向体表发散。如果内有寒湿,又外感风寒的话,可用霍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属于酊剂,是将药溶于一定浓度的酒精中,酒本身有散的功效,因此用“霍香正气水”的效果较丸剂要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药水中含酒精,服用“霍香正气水”后不要驾驶机动车。
  四、后背寒——散除表寒
  如果仅仅是后背寒,可能是膀胱经有瘀阻或肺有寒。瘀阻可以通过在阻滞处拔罐、后背撞树等方法来打通;肺寒可以通过取嚏法、或在大椎、肺俞穴等处拔罐。对于“冰包火”体质的人,如果去除了外面的“冰”,体内的火可正常外散,内火大或易上火等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五、火力不足,整体寒——艾灸等
  艾灸可以直接补阳气,体寒火力不足者,可常灸关元、中脘、足三里、身柱等保健穴位或根据具体情况配穴。艾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艾条等艾灸产品了,艾条,艾绒,艾灸盒,可以去华夏艾灸网咨询订购。如果不喜欢艾灸的烟味,也可以吃附子理中丸、附桂肾气丸等调养,具体可咨询医生。


中医说的体内有陈寒是什么意思

陈寒还是沉寒。总之就是时间比较久了,要么就是面积比较大范围比较多,要么就是寒邪已经侵入的比较深了。现在的人都这样,凡是感冒了吃感冒药的都是这样。越吃寒越多。有沉寒的人吃药效果是很差的,必须针灸。而且需要一段时间。大夫必须有耐心,而且方法还得灵活。如果你被困扰的时间很长,而且又忙,最好是自学,没什么难的,扎扎就会了。要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损失阳气的活动。


有关中医学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人体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一个最大特色。

  先说因时制宜。我国有世界上最鲜明的四季,因此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和人体的脏腑功能对四季的反应也最剧烈。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必需考虑季节因素。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沉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用药而不用针灸。针灸时进针深浅也要“以时为齐”。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例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秩边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中特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淫。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气压高低(高压主晴旱,低压雨湿)降水和湿度与中医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当然,由于气候异常和特殊环境条件时,某季节中也可出现另一季节的病。因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倡(与气象条件密切有关)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因)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适应了。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人体质多阴虚。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应不同。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腠理开琉,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膜理闭塞,用药重复”。以外感风寒为例,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东北甚至还要更多,始能发汗退寒。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出发,《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易泄,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阴气在外,因此要注意养阴。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学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气候与发病


  1.1 季节气候主病 一般来说,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与“风”相关的病证,如伤风、风温、风水、风疹等;夏季气候炎热,则多发生热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如温燥、凉燥及内燥证;冬天气候严寒,则易多发风寒、寒痹等证。


  1.2 气候反常主病 气候反常包括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除易多发相应的季节病外,有时甚至可导致某种瘟疫流行。


  2 气候与用药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吴琨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所谓“岁气”,即指每年的气候变化,岁气每年都有变迁,每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不能与四季气候相违背。


  2.1 指导用药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一论述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时令来选用药物的一般原则。“热无犯热”是指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寒无犯寒”指在寒冬季节,如无实热证,就不要随便使用寒药,或即使有热证,亦不宜用过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它变证。


  除经文明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之外,笔者认为在长夏及金秋之际亦应注意“湿无犯湿”及“燥无犯燥”。湿为长夏之主所,湿气当令,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损,故此时不宜滥用甘寒滋腻、助湿留湿之品。燥乃秋之主气,燥气当令,万物由荣传枯,人之气机亦呈收敛之象,此时亦不宜滥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津伤血,变证丛生。


  2.2 掌握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篇中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生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用药时要根据四时的不同特性,选加相应的药物来顺应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会取得相得益彰、药半功倍之效。


  3 气候与针灸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了天气的寒温晦明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推测气血运行的部位及选用相应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一般来说,针刺的深度可视针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针感程度而定,但同时也要参考季节气候这一因素。《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亦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腠理开疏,人体之阳气也趋向浅层,故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腠理固密,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故针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说:“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说明春夏之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阴气潜伏于内,在针刺时,应该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阴气所在之处,得气之后,然后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藏于内,在运用针刺手法时,应该先浅刺皮毛部分阳气所在之处,然后沉手推向内入。这种手法,即所谓“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适应时令的针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 《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该篇还简捷地提出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井荥穴所在部位肌肉较浅薄,而经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较丰厚,究其实质,是阐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浅深部位与四时季节的寒热温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针刺时,要顺应四时之气来选择相应的穴位。


  此外,在临床治疗时,还可逆着病性,利用与病性相反的气候条件进行治疗,即所谓“冬病夏治”的观点。笔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证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针灸治疗,常获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医气象治疗学是一门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有待进一步探索、整理与发展。


风寒侵肺和风热犯肺的症状有什么不同?

明显有寒热的不同啊?
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寒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辩证要点。感受风寒,肺气被束不得宣发,逆而为咳;寒属阴,故痰液稀薄色白。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流清涕。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毛窍郁闭则无汗。舌苔白,脉浮紧为感受风寒之征。
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侵犯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热邪煎灼津液,故痰稠色黄。肺气失宣,鼻窍津液为风热所熏,故鼻塞不通,流黄浊涕。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遇故恶风寒,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痛。舌尖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尖发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进之征。


  • 上一篇:吴春红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