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戚斌

时间:2024-03-12 18:05:31 编辑:莆仙君

明末效忠明朝的三大蒙古族将军分别是谁,分别有什么结局?

明朝是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上得到的江山,从建国初期就有接纳蒙古人为官的习惯,大多是作为武将使用,明朝永乐皇帝在燕京戍边时,军中就有大量的蒙古骑兵,明末的关宁铁骑中也有不少的蒙古籍骑兵。明朝最显赫的蒙古家族是吴允诚(本名把都帖木儿)家族,吴允诚于明朝永乐年间归附,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因功受封世袭的恭顺伯爵位,到其子吴克忠时,更进一步成为恭顺侯,家族延续至明末,末代恭顺侯投降清朝。至明末,满族崛起,首要征服目标就是草原上的蒙古部族,许多不愿意接受满族的蒙古人就选择了归附明朝,有不少进入明朝军队服役,在明末崇祯年间为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和抵抗清军入侵奋战,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满桂:北京保卫战壮烈殉国满桂的来历略有争议,我们就以《明史》中蒙古人的定义为准。满桂是明末最有名的蒙古族将领,天启年间因功官至总兵衔,满桂的部下中也有不少蒙古人士兵,还是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后,明军序列中不多的敢和后金军队野战的部队之一。满桂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是跟随袁崇焕打出了“宁远大捷”,但他本人和袁崇焕合不来,被排挤出辽东。此后的几年中,满桂先后担任山海关总兵、宁远总兵(袁崇焕已去职)、大同总兵等边地要职,明朝还是相对信任他的。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爆发,皇太极亲率后金八旗扣关,满桂率兵勤王,最危急时刻,崇祯“乃拜桂武经略,尽统入卫诸军,赐尚方剑”,但却不停催促他出战,满桂曾建议等候各地援军到来一起出战,被监军太监否决,不得已,满桂亲率大军在北京城外迎候清军,随后在和清军的交战中战死。“猛虎二将”猛如虎和虎大威猛如虎和另一位蒙古族将领虎大威是同时期归附明朝,他们大概来自于生活在今鄂尔多斯附近的蒙古部族,两人归明后,合称“猛虎二将”。猛如虎作战勇敢,在崇祯朝前期因剿灭农民起义军功勋卓著,官职一步步升到总兵官。崇祯十三年,杨嗣昌跟随杨嗣昌在湖广地区围剿张献忠,因其余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贺人龙等桀骜不驯,听从指挥的猛如虎成为杨嗣昌的依仗。崇祯十四年初,杨嗣昌病死,猛如虎移驻南阳,当年十一月,南阳被李自成大军围攻,城破后,猛如虎于巷战时战死。虎大威的经历和猛如虎类似,都是在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征战中升到总兵官职,崇祯十一年时,虎大威参与了卢象升战死的巨鹿贾庄一战,随后,突围出去的虎大威陆续跟随杨嗣昌、杨文岳等明朝总督继续围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五年,在救援被李自成围攻的开封时战死。上述满桂和“猛虎二将”都是明朝末年官至总兵衔,且为明朝殉国的几位蒙古籍著名将领,在当时的整个明军序列中,他们是比较敢拼敢打的,在他们的麾下,应该就有大量的蒙古骑兵,战斗意志比普通的明朝士兵要强的多。明末另一支有着大量蒙古士兵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因为他们地处辽东,收纳的蒙古士兵更多,主要来源是明朝锦州和清朝辽阳这两地之间,包括原籍辽阳的,不愿意归附清朝的蒙古人,史书上称呼这部分人为“降夷 ”。这些“降夷 ”是关宁铁骑战力冠绝各军的保证,个人战斗力强悍,战斗中悍不畏死,“松锦之战”结束时,祖大寿降清,但皇太极并不放心跟随祖大寿的关宁军中的蒙古士兵,根据《清太宗实录》中的记载,皇太极曾下令杀光这些“降夷 ”:总兵祖大寿部下之人,悉与留养,其他悉诛之 。凡在锦州蒙古人,俱察出处斩。当时已经身不由己的祖大寿还配合清军,把锦州城中的蒙古士兵全部诱骗出城,以犒劳的名义收了他们的兵器,并把他们亲手送进清军的包围圈,供清军杀死。由这个事例可见,清朝大肆的满蒙联姻并没有完全收服蒙古人的心,不服他们的还是很多。可惜的是,明朝官方从崇祯初期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清军围剿时,就没有想过借助蒙古部族的力量一起对抗清朝,仅仅从满桂、“猛虎二将”以及关宁铁骑身上,就能知道,融合了部分蒙古士兵的明军战力是成倍上涨,要是能再多些,清军和农民起义军都会头疼不已。

明朝有哪些誓死捍卫明朝领土的蒙古族将领?

敌对国家之间只有仇恨吗?许多人觉得理所当然,远的不说,就说现代的抵制X货之类,一样有很多脑残借其名实行打砸之事,同拳民没什么两样。再比如明朝和蒙古,是不折不扣的一生之敌,朱元璋就是踩着元朝建立了明朝,从此两个民族争斗三百余年,即使隆庆和议后达成了稍具和平的局面,也始终小摩擦不断,之后的林丹汗更是大举侵边。最后,蒙古还被女真征服,成为了满清的军事力量,参与了对明作战。蒙古和明朝似乎是好不了了,这种梁子,怎么可能解开?上至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是不是都应该同仇敌忾,恨不得手撕对方方解心头之恨?很遗憾告诉你,完全不是这样。大明军队中,自始至终都有蒙古族的士兵,从洪武到崇祯乃至南明,从不曾消失,国破家亡之时,他们也如同汉族勇士一般,死战到最后一刻。不光是军队中的基层士兵或低级军官,即使在汉族军户努力奋斗数代都难以企及的高级军官乃至高级将领位置,一样不缺蒙古族的身影,朝堂之上,蒙古族官员一样同汉族官员行百官之礼。挑一些职位较高,相对著名的蒙古族官员介绍一下。先来个血统纯正无比的,纳哈出,此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一脉,在元朝当然也是位高权重,到了北元仍旧被封为丞相,权势不减。洪武二十年降明,被封为海西候,死后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由于蓝玉案被牵连而死。再来个也是皇亲国戚级别的,金忠,是元世祖时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他的蒙古名是也先木干。也先木干是蒙古王子,能征善战,素有凶名,在朱棣第四次北伐时投降,赐名金忠,被封为忠勇王,并参与了其后两次北伐,因功加太子少保、太保。这个是公爵级别的,吴成,原名买驴,元朝从二品右丞,洪武年间归顺大明,爵至清平伯,死后赠渠国公,子孙袭伯爵至明亡。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给这几个元朝王子王孙封王加爵只是出于安抚故元旧民目的,那再看看下面几位。脱欢,是个蒙古族中常见的名字,永乐朝也有个脱欢,汉名是薛斌,继承其父薛台武职,跟随朱棣北征立功,进都督同知,后封永顺伯。与薛斌相比,更为英勇的是其子薛绶。在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中,瓦剌军发起最后的冲击时,明军将领薛绶领军负责殿后,死战不降,箭支用完后还继续持弓抗敌,明知必死而不退,这是何等的英勇,瓦剌军恼恨他坚持不降,将其残酷肢解。如此勇士,谁不敬仰?连瓦剌人都不知道的是,薛绶是蒙古人,寿童才是他的本名,薛是赐姓。蒙古人杀害了薛绶,后来发现他是蒙古本族人,杀害了本族的勇士,瓦剌士兵都为之后悔哭泣。(“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同样是在土木之变中,奉命领军殿后同也先交战的都督吴克勤、恭顺伯吴克忠兄弟,也是蒙古人,兄弟二人奉英宗之名领军一万五千断后,成为瓦剌大军首先攻击的目标,兄弟俱殁於阵中。吴克勤之子吴瑾在数年后的曹钦谋反中率几名亲兵阻挡曹钦叛军,力战而亡。从最早归附的都帖木儿,汉名吴允城起到其孙辈吴瑾乃至其后,吴氏一门多有殁于王事,对明朝忠心耿耿,所谓满门忠烈如果不是指他们,小院觉得没人更有资格。孙镗,不少人知道他,是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在西直门大战也先,数年后又在平定曹吉祥谋反时发挥重要作用。其实,孙镗也是蒙古人,他出生在东胜州,那地方如今叫做托克托,属于内蒙古省。同是在京师保卫战中力战瓦剌的左都督毛福寿,同样是蒙古人,死后赠侯爵,传爵直至明亡。明朝蒙古官员太多,一个个讲介绍不完,再挑一些三品以上的简略介绍一下。李贤,原名丑驴,鞑靼人,官至右都督(正一品)。金顺,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官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封顺义伯。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左军左都督柴永正(本名苫木帖木儿),都督同知王斌,都督同知季铎,都督同知于忠(本名伯颜达里),都督同知高礼(本名额里孛罗),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正三品以上的蒙古族明朝高官,实在是为数不少,小院难以一一列举,至于其他低品级官员及将领数量,各位自然可以根据比例加以推算。有明一朝,始终有蒙古族勇士与汉族军队并肩作战,明末流寇作乱时,也有不少蒙古裔的将领与其作战。猛如虎,蓟镇中协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正二品),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后在河南南阳战死。虎大威,从军有功,累官山西参将。崇祯年间为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率军镇压农民军,后在河南汝宁战死。明朝军中蒙古族一直存在,直到明亡,明末最有名的当然是总兵满桂,明亡后,汉人都剃发易服,蒙古人自然也都归附了清朝。

抗倭英雄戚继光最后怎么死的

戚继光因为晚年遭弹劾解甲归田,两年后猝然去世的。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自十三世纪开始,倭寇为患中国,明朝嘉靖年间贻害最烈。权奸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军队无能。日本九州藩招揽武士浪人,勾结海盗大举入侵,略地屠城;中华帝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海权挑战。戚继光生于将门之家,在政治纷争中筹措国家海洋战略,不但谱写传世兵法,还创新武器,打破传统抗倭战术,锻造出“戚家军”,打赢了第一场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

抗倭英雄戚继光中的戚夫人是谁

  戚继光的夫人姓王,是戚继光18岁时娶进门的老婆,人称戚夫人。她的出名,是因为戚继光的好友汪道昆在撰写《孟诸戚公墓志铭》时,把这位戚夫人的事迹给记录了下来,此外她的事迹还见于民间传说。
  戚夫人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是总兵官,戚夫人年轻时就喜欢舞枪弄棒,据说拜过名师、得过真传,功夫比她后来的老公戚继光还要厉害。当她成为戚夫人之后,虽完成了由王小姐到戚夫人的转变,但是性子泼辣如旧,脾气依然很大,在任何事儿上都特有主张,以至于动不动就跟戚继光顶撞起来,还经常跟戚继光动起手来,动不动就拔出兵器跟戚继光比划两下,而结果都是戚继光被打得落荒而逃。这以后,这位做丈夫的戚继光就没好日子过了,因此,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有了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头——怕老婆的戚继光!


历史人物戚继光有后代吗?

有五个儿子。(参考资料:搜狐历史)戚继光有五个儿子,均非正室王夫人所生。戚继光惧内,尽管其时纳妾乃是正常之举,但戚继光只能偷着纳了两房妾(当然纸包不住火,最后王氏还是知道了。戚便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与王氏),这两个妾,一个生了三个儿子,一个生了两个儿子。在闽浙等地的地方戏曲和电视剧里,流传着戚继光为了严肃军纪而将儿子戚印斩首的故事。这其实是虚构的。戚继光五个儿子,分别为: 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昌,戚兴国。《明史》自然有戚继光的传,但对他的儿子们却没有提及。根据一些地方史料和2004年发现的一块叫《明故陕西苑马寺少卿兼按察事司佥事阎公墓志铭》的碑,可以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戚昌国为戚继光第三子,也是这块墓志铭所说的阎公的女婿。他于1595年中武举,历任锦衣卫正千户、锦衣卫指挥、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他既是戚继光的五个儿子中官做得最大的,也是惟一留下了男性后代的。

戚继光有后代吗

戚继光有后代,分别如下:1、戚印,戚继光长子(又说名戚英、戚狄平,文艺作品虚构人物),戚继光在莆田作战时被任命为前锋,因触犯军令被戚继光斩首。2、戚祚国:戚继光的长子,陈氏所生,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济南府掌印都司。3、戚安国:戚继光的次子,陈氏所生,后过继给王氏,荫“锦衣卫指挥”,早夭。4、戚昌国:字文明,戚继光三子,沈氏所生,于乙未年中武举,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赠蟒玉佩绣春刀,戚昌国育有三子:盘宗、显宗、振宗。5、戚报国:廪生,戚继光的四子,陈氏所生,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6、戚兴国:庠生,杨氏所生,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戚继光是哪里人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幼年时十分好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到底是山东人,还是安徽人?

首先第一点就是在《明史戚继光》中可以看到戚继光的祖藉至少有六代,都在帮助朱元璋做事,他们都在云南战场上死亡了。戚继光的儿子戚斌曾经前往登州担任指挥佥事,戚继光就是从祖先那里才顺利得到继承这一官位的,登州卫在山东蓬莱。由戚氏祖辈第七代开始再到戚继光,戚家祖辈一直都在山东蓬莱居住。后来在1585年,戚继光遭到检举所以就辞官返回老家了,后来一直都在山东蓬莱直到自己最后死亡也没挪地方。大家都说戚继光是落叶归根,所以后来山东蓬莱也一直被认为是戚继光的老家。第二点还有人说他老家是山东济宁,他的父亲-戚景通之前在江南做事,后来才转到山东磁为部队中专门抗击倭寇的大总督,几经周转以后,参与过多种职务。对自己的任职地点多次进行更换,原先的夫人张氏没有生育能力,为了延续后代,戚继光再次迎娶了王氏,直到戚继光56岁时,才喜得儿子-戚继光,戚继光的在山东省济宁出生。但是据考证,戚继光的祖辈甚至包括他本人,都没有在山东济宁居住过,所以山东济宁也只是戚继光出生地点,不能称得上真正的祖籍。第三点据历史记载戚继光的第六代祖宗是-戚祥,之前任职登州任职前,对他的籍贯曾经进行过详细记录,老家在安徽定远。所以大家在之后才会看到戚继光一直都在与定远人打交道,也在帮助位于安徽濠州的朱元璋一起在打拼。这样看来戚继光的六世祖先籍贯记录这样清楚,所以他的后代戚继光也肯定不会再去对祖籍地进行更换的。之所以会说戚继光会是安徽定远人,其证据就是戚继光本人也一直都在承认他是定远人,记载中提到戚继光前去安徽休宁以及北京密去进行观览时,也曾经写诗留字,将这些内容全部刻在了石头上面。他的最后署名也会以定远戚继光来进行,至今大家前去旅游时,还可以看到这些字迹仍然存在。第四点,认为戚继光是河南濮阳人,这一历史记载就很长远了,据当初的姓氏记载中,戚氏原先由姬姓孙氏演变而来,由于自己的祖先任命于戚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所以才会以地名来改为人们的姓氏,大家在历史中也就看到了拥有戚姓的出现,不论是安徽或者山东,所有的戚姓人员都可以称得上是河南濮阳戚姓的后代,戚继光的祖先就是由河南濮阳后来搬迁到安徽定远的。所以历史对戚氏祖先的记载,会是比较可信的,虽然根据姓氏来进行籍贯追查并不能确定,但是大部分姓氏的出处,也会在河南、陕西再加上山东与河北等较大省份。一般情况下会以曾祖父,或者是父亲之前的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

戚继光作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传奇将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他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取得了“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的辉煌战绩,而他也得到了朝廷应有的回报,最终到太子少保,位极人臣,可谓是风光无限。戚继光是将门世家,父亲在山东做军官。当时,日本鬼子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残杀中国军民。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是浙江地区,朝廷将戚继光派到浙江担任将军,到岗后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发明了鸳鸯阵,开始了战无不败的辉煌战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凄凉的晚景。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居正。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非常黑暗,想干大事都要巴结大官。戚继光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攀上了朝廷宰相张居正。他投张居正所好,送很多美女钱财过去,看到戚继光这么体贴,张居正也非常高兴,对戚继光很提携。抗倭胜利后,张居正将戚继光调任蓟辽总兵官。戚继光在北方边境防守蒙古人非常成功,朝廷封他当国防部长和少保的官职。 所以戚继光一直都是张居正的亲信,当然他们两个都是相互利用而已,戚继光想利用张居正做事情拿战功,而张居正也需要有这么个人做出事情了给皇帝看,也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好在戚继光是个做事的人,把每个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张居正确实是非常看重戚继光,下属不听话,就给他换,搭档合不来,也换,戚继光和上司处不拢,还是换,这样七整八弄,把戚继光搞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角色,当然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戚继光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戚继光也确实不负张居正的厚望,以赫赫战功对张居正的重用做出了最好的回报。然而,张居正和戚继光的蜜月期到万历十年就结束了,因为张居正死了。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对张居正实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上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凡是和张居正有瓜葛的他都要反对,这样清算下来,最终就坑到了戚继光。平心而论,戚继光确实没犯什么错,反而在任上兢兢业业,将边境守得好好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张居正是宰相,谁都想攀高枝,当然也就成为张居正的党羽了。因此,万历十年,戚继光就被调离北方到广东任职去了,虽说级别不变,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对此,戚继光也清楚,但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去吧,到了晚年,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坠落了,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人世。

戚继光的生平事迹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仙游之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北御鞑靼: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扩展资料:后续经历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不久,戚继光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继光

  • 上一篇:2b哥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