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由来是什么?
都说海水又咸又涩,可是,从波罗的海中舀起来的水,几乎尝不到咸味。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很容易找到答案:盐度低。是的,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仅有7‰~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波罗的海各个海湾的盐度更低,只有2‰左右。因此,这里的海水当然很淡了。可是,你知道波罗的海为何含盐度这么低吗?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波罗的海形成的时间不长,这里的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大水向北极退去,最低洼的谷地形成了大海,因此,这里的水质原本就比较好。除此之外,波罗的海处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很小。这里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四周还有许多河川注入大量淡水。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又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来。因此,波罗的海成为世界最淡的海。
菠萝名称的来历
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二指一种热带水果,现今被规范成菠萝蜜。菠萝蜜(或波罗密、蜜)是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东南亚和中国(唐代,一说南北朝传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热带水果。今又叫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波罗蜜(密)与佛教有关,而佛教是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中国化了的大宗教。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最初译为波罗密多,后“多”字省略。指称果树的波罗密后又因其果实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称为波罗蜜。菠萝叫法在农学界、园艺界,菠萝、凤梨两词似乎也是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例如,20世纪80年代,大陆出版有《菠萝及其栽培》等书,台湾则出版有《凤梨、杏、枣生产技术》等书。但《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皆立“菠萝”条,并说明它又名凤梨、黄梨;又名凤梨、王梨、黄梨。看来,大陆农学界、园艺界倾向于用菠萝作为这种水果(树)的正式名称。由上可悟出,语言学界偏爱用凤梨,农学园艺界喜欢用菠萝。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菠萝
波罗的海的特点是什么?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波罗的海位于北欧,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贮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水深一般为70-100米,平均深度为55米,最深处哥特兰沟深459米。波罗的海位于北纬54°~65.5°之间的东北欧,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里加海峡等海峡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
波罗的海有哪些特征?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波罗的海位于北欧,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贮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水深一般为70-100米,平均深度为55米,最深处哥特兰沟深459米。波罗的海位于北纬54°~65.5°之间的东北欧,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里加海峡等海峡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