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目前科学发展的状况,一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地球上化学进化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物质运动通常有五种形式: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它是建筑在物理、化学运动之上的,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的多分子体系,但一般的多分子体系还不是生命。只是各种组成物质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组织起来,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物质处于特定的相互作用之中,多分子体系才会呈现出生命现象。这种多分子体系能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它不是象无生物那样的“关闭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系统”。所谓“开放系统”,简单地说来,就是能不断摄入物质和获得能量,同时又不断排出废物和放出能量的物质体系,生命的本质特征是自我更新和自我繁殖。所谓自我更新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和释放能量的过程。没有同化就没有异化,因为没有物质可供分解;反之,没有异化也就不可能进行同化,因为同化需要能量,没有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就不能产生能量。所以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应激性和运动,以及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性,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新陈代谢一停止,死亡就到来。至于“自我繁殖”,无疑也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因为从病毒到人都以核酸(多数以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少数以核糖核酸即RNA)为遗传物质,而核酸在特殊蛋白质(酶)存在的条件下又有自我复制能力。生物的自我繁殖既可表现在分子水平上(如DNA的复制),也可表现在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如细胞分裂和个体繁殖)。可见自我繁殖在生命世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地球上原来并无生命,经过近十亿年的化学进化才演变出原始生命。以后又经过三十多亿年的生物进化,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总之,生命是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繁殖能力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它是地球上化学进化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多分子体系。
弹核是什么意思?
弹核是指弹劾,是指立法机关对政府高级官员违法失职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此制度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效仿。1376年,英国的议会树立了第一批公认的弹劾案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爱德华三世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威廉·拉蒂默男爵第四提起的弹劾案。此后,弹劾的对象通常为王室大臣之类的政治人物。拉蒂默一案标志着弹劾不仅是一种提起刑事诉讼的手段,而且也是审判的一种方式。扩展资料国际弹劾案列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因“电话门”事件启动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调查以来,其下属相关委员会已向白宫、国务卿蓬佩奥、特朗普私人律师朱利安尼发出传票,要求他们提交有关文件配合调查。佩洛西此前表示,她希望看到弹劾调查“尽快”推进。另有民主党议员透露,他们希望在今年底完成调查并提出弹劾条款。但此间观察人士指出,白宫和共和党人将想方设法抵制民主党人调查,政治博弈和斗争会充斥整个调查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弹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际观察:弹劾调查步步紧逼 美国府院斗法升级
核武器是什么?
核武器,就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毁伤破坏效应的武器。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从广义上说核武器是指包括投掷或发射系统在内的具有作战能力的核武器系统。核武器通常指狭义的核武器,即由核战斗部与制导,突防等装置装入弹头壳体组成的核弹。核战斗部的主体是核爆炸装置,简称核装置。扩展资料核武器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其爆炸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出的多种杀伤破坏因素造成的。这些杀伤破坏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作用时间仅为数十秒,称为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等4种;第二类作用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更久,主要是指爆炸产物的放射性沾染。在各种国际论坛中,世界各国关于核武器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大家一致认为核武器对维护国际安全环境具有特别的责任,冷战期间和冷战以后,两个超级大国已在减少核战争危险问题上达成多次协议,大大地减少了核战争的威胁。关于核武器和不扩散问题的多边协定《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所有裁军协议的基础于1968年首次签署,1970年生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全球不扩散核武器的基石,是寻求核裁军的根本保证。2000年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通过了一个最终决议,使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担负起……责任以期完全关闭他们的核工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武器
四核跟八核是什么意思?
四核指的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四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换而言之,将四个物理处理器核心整合入一个核中。主要特点:英特尔处理器核的特点在于具有称之为“宽动态执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为奔腾4提供处理能力的Netburst架构要低.“我们期望到今年底自顶向下百分之百地采用核微架构,”Otellini说,“今年全年,我们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产品,甚至以核微架构的变种渗透到奔腾处理器和赛扬处理器的领域.这就赋予我们在每一个领域的性能领先地位,并赋予我们高度的成本优势.”然而,显然四核对于英特尔的前进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在2007年下半年随时可能发布两款采用英特尔最新45nm芯片技术的新型四核处理器:用于台式机的Yorkfield和用于服务器的Harpertown.
核是什么样的物质?
原子学说的起源
以前人们有的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人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了这件事情,大家争论不休,形成了原子说和分子说两种不同的理论。经过几千年,人们发现单独的原子说和分子说都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叫做原子分子说。该学说认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留原物质性质的微粒。例如,糖溶解在一杯水里,糖分子遍及全杯水,水就有了甜味。(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则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它已失去了原物质的性质。例如,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的分子是由钠原子和氯原子组成的,氯是有毒的,显然食盐的性质与氯和钠的性质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完全无害的元素碳和氮,组成的化合物却可以是剧毒的气体氰(CN)化物。
看到原子
原子结构分裂图
我们熟悉的自然界的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可以这样理解:固体的分子排列得比较整齐和紧密,分子运动的范围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液体分子的排列就自由些和松散些,因此分子运动的范围就比较大些;气体的分子,表现得最自由,它们往往或多或少地独立运动,与其它的分子无所牵连。永无休止的分子的剧烈运动足以说明气体的性质。后来计算出在一秒钟内,气体中的一个分子和其它分子的碰撞次数就达50余亿次。气体分子的运动,就总体来说,它全是不规则的运动。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了气体分子的运动论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学家们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确定了原子的质量和直径。各种原子的大小不同,它们只有1亿分之一至1亿分之四厘米。50万个原子只能排满头发丝细的距离,500万个原子排成一行,也只不过是在我们这里的一个小句号的范围里。原子的重量只有1千万亿亿分之一克。一杯水的重量与其中的一个原子的重量相比,约等于地球的重量与其上的小块砖头的重量之比,可见原子是何等的微小。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用肉眼看见过原子。原子,就是在高倍显微镜下,在近代电子显微镜下也很难看见。但是,人们对原子的客观存在不再怀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展科学和检验真理的唯一可靠的标准是实践。人类的大量的生产实践,间接地证实了原子的存在,用原子分子学说可以准确无误地解释和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
一直到1970年,才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报道说,他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单个的铀和钍的原子。1978年2月,日本一位科学家宣布,他们用具有超高度分辨能力的电子显微镜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的照片,看到了几种原子的图像。
2001年,中国科学家汪正民用新的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获原子体系(铷原子)不同电子云影相。
核能诞生
发现原子后,科学家们又发现原子核能够发生分裂,也就是一个原子核分成两个原子核、三个原子核……而且在分裂后还能产生很大的能量。
铀核裂变为两个碎片(两个新的原子核)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紧接着各国科学家们都证实:铀核确实是分裂了。
铀核分裂产生的这个能量,比相同质量的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大几百万倍以上!就这样,人们发现了“原子的火花”,一种新形式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原子核裂变能,也称核能,或原子能。但当时,人们只注意到了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却忽略了释放中子的问题。稍后,哈恩、约里奥·居里及其同事哈尔班等人又发现了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在铀核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还放出两、三个中子来。
这是又一项惊人的发现。为什么呢?
一个中子打碎一个铀核,产生能量,放出两个中子来;这两个中子又打中另外两个铀核,产生两倍的能量,再放出四个中子来,这四个中子又打中邻近的四个铀核,产生四倍的能量,再放出八个中子来……。以此类推,这样的链式反应,也就是一环扣一环的反应,又称连锁反应,持续下去,宛如雪崩,山顶上一团雪滚下来,这团雪带动了其它雪,其它的雪再带动另一块雪,这样连续下去,愈滚愈烈,瞬间就会形成大雪球,滚下山坡,势不可挡。这意味着:极其微小的中子,将有能力释放沉睡在大自然界中几十亿年的物质巨人。
正是由干这一发现,卢瑟福和同他持同样观点的人认为开发利用原子能量的设想不可能的结论,终于被一种新的科学手段所动摇,并且最后被彻底摧毁了。
1944年,哈恩因为发现了“重核裂变反应”,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在这一研究中曾经与其合作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梅特纳和斯特拉斯曼却没有获此殊荣,对此,人们不免感到遗憾。特别是对梅特约而言,是她首先创造性的采用了“原子分裂”这个科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名词,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女科学家就可以“忽略不计”吗?对此,一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仍然有人为她和有同样命运的女科学家们感到不平。
不过,尚可欣慰的是,1966年,梅特纳博士和哈恩博士,还有斯特拉斯曼博士共同获得瑞典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5万美元的“恩里科·费米奖”。那时的梅特纳已有80高龄,身体很虚弱,不能到维也纳去领奖,是由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西博格博士亲自到英国剑桥向她授奖的。这对梅特纳博士来说,当是极大的荣誉,也是莫大的欣慰。
爱因斯坦和原子能
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的原始论文,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他又提出了质能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现,对解释原子能释放有重大意义。
在知道原子能以前,只知道世界上有机械能,如汽车运动的动能;有化学能,如燃烧酒精放出热能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有电能,当电流通过电炉丝以后,会发出热和光,等。这些能量的释放,都不会改变物质的质量,只会改变能量的形式。
例如,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都是5吨,一辆在运动,一辆是静止的,运动的车虽然有动能,但其质量与静止的车是完全一样的,不会因为运动而发生变化;如果运动的车一旦与静止的车发生碰撞,猛然停止时,动能虽然失去了,可我们发现,汽车在相撞处变得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汽车的动能转变成了撞击点金属的热能,而汽车的质量仍然没有改变,还是5吨。这是用我们的常识可以理解的。
但爱因斯坦发现质能关系以后,他的理论是,质量也可以转变为能量,而且这种转变的能量非常巨大。
例如,原子能比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要大将近5千万倍:铀核裂变的这种原子能释放形式约为200,000,000电子伏特(一种能量单位),而碳的燃烧这种化学反应能量仅放出4.1电子伏特。原子能是怎样产生的呢?前面已经提到,铀核裂变以后产生碎片,我们发现,所有这些碎片质量加起来少于裂变以前的铀核,那么,少掉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就是因为转变成了原子能。数学上用E=mc2
的公式来表示,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于光速是个很大的数字(c=30,000,000,000厘米/秒),所以质量转变为能量后会是个非常巨大的数量。爱因斯坦的理论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爱因斯坦的这个质能关系正确地解释了原子能的来源,奠定了原子能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