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是什么意思
红的意思是: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释义: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扩展资料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红是什么意思
1、红的意思是:花。2、原文:《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朝代】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是指?
“落红”是指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什么深刻含义?
含义: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龚自珍《已亥杂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是指?
龚自珍《已亥杂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是指花的意思。原文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清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注释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即:到。天涯:指离京都遥远。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花:比喻国家。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创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哪首作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五)》中的诗句。前两句是诗人辞官归故里时发出的感慨,带有一丝丝的愁绪!后两句笔锋一转,胸襟立现!这两句诗字面意思是美丽的花朵开败了以后,随着风的舞动纷纷飘落。它的飘落不是说它无情地离开了花枝,而是化作春天的泥土让树木长得更加旺盛。这两句诗更深刻的寓意是,当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牺牲小的利益,成就大的事业,我们要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用“花”代指国家!说出自己想法:自己如今辞官回去就如同那从枝头落下的花朵,可知我并非无情,而是甘愿落入尘土,化作春泥,从而让枝头花朵开得更加美丽,繁盛!私人认为,这份感慨,倒是与“春蚕到死丝方尽”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想更深入地去谈一首诗或者一句诗,那要从诗人的生平轨迹,同时期的圈子,创作风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的艺术性,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格局等等方面去谈。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的羽琌山馆里,又号称为羽琌山民。龚自珍曾担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不仅是一位改良主义者 更是一位诗人。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龚自珍 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龚自珍简介,辑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相关资料龚自珍介绍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详情龚自珍生平生平: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详情龚自珍思想体系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龚自珍的第一个阶段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详情龚自珍文学创作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详情龚自珍诗作特色政论、抒情和艺术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详情龚自珍散文特色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详情龚自珍词作特色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详情龚自珍藏书故事他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家龚自珍简介,还是一名知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出任国史馆校对官。道光九年(1829)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详情
龚自珍的介绍
龚自珍的诗有哪些 龚自珍是清朝人,他是拥有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等多重身份的文人。而龚自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便是诗人。龚自珍在朝廷任官的过程中,主张改革清除政治中的弊端、全力抵制外国的侵略,因此龚自珍的诗大多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洋溢着十分浓厚的爱国情怀,从他全面支持林则徐禁烟这一举动便可以看出来。 龚自珍的诗既有抒情、又有议论。虽然这是所有诗作的必备特征,但其高明之处在于所写得诗不涉及具体的实际,在议论方面也不是十分具体,而只是把生活中十分普遍现象,提升到一定的历史高度,提出自己所疑惑的问题,抒发自己独特见解与感慨,表示自身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愿望。 他用政治言论作诗,却并不抽象地做议论,也不使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掺杂有一丝散文化特点。在龚自珍的诗中,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变得生机勃勃,十分富有灵动之气,能够唤起读者非比寻常的想象。由此总结出龚自珍的诗有丰富而奇怪的想象。龚自珍写得最多的诗的体裁便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大宗。龚自珍诗作的风格一般都是不受传统诗作格律的束缚,充满自由之感,十分朗朗上口。龚自珍流传于世的诗作有千余首,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值得人们在文章的写作中借鉴,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值得后人传颂。 诗人龚自珍是哪个朝代 史料记载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是清朝末年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与此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1792年生于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1841年暴卒于江苏丹阳。由于他的生平年月,人们便产生了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一问题。 对于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一问题,史料中记载的说法不一。清初、清朝中期、清末、近代这几种说法都有,但其中清末和近代这两种说法相对比较普遍。因此,龚自珍是清末人还是近代人这两种说法具有争议。那么究竟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详细说来,龚自珍生于1792年,当时是乾隆五十七年,在时间上处于清朝中后期,因此他生于清朝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龚自珍卒于1841年,属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年份。一方面,1841年第一次中英战争爆发不久,且据史料记载,清朝是1636年到1912年,所以龚自珍是清朝人的说法成立。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史料记载,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到1949年,而综合之前的说法按中国王朝来划分,1841年属于清王朝。因此关于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说他是近代人或清代人是不矛盾的。史学家称龚自珍属于哪个时代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龚自珍在那个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能够看清世界的形势,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是值得中国人民尊敬的。 龚自珍的儿子是谁 龚半伦是龚自珍的儿子,名橙,字孝拱。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然而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颇有龚自珍的风流本性,但是在做学问上,却没有半点龚自珍的影子。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虽博览群书却放弃参加科举考试。龚半伦这个人比他父亲更加的风流自喜,并且目中无人,据史料记载龚半伦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对其他一切东西皆不感兴趣。 龚半伦虽然是官二代,但是却没有像现今的这些官二代一样贪恋权力和钱财。龚半伦虽学识渊博,并且得到龚自珍的亲自授教,但是龚半伦狂傲,喜欢空谈,虽然龚自珍教导他要认真做学问,但是龚半伦偏偏不听,辜负了龚自珍的期望。龚半伦流落到上海后,投靠了英国公使,龚半伦会说英语,威妥玛相当重视他,并且给他极高的待遇,还给他配了护卫。 知遇之恩定当涌泉相报,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龚半伦跟随英国人来到北京,并且把英法联军引进到圆明园里,随英法联军一起抢夺珍宝财物,发了一笔横财。随后的火烧圆明园暴行是中国人的痛,龚半伦和龚自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爱国,一个卖国。龚半伦跟所有的卖国贼一样,都没有逃出老天的惩罚,龚半伦虽前半生风光,但是龚半伦的晚年却不幸福,生活穷困潦倒,靠典当家里的东西为生,最后因精神不正常发狂致死。 龚自珍老师是谁 龚自珍是中国清朝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其老师早年对他的教导,那么龚自珍老师是谁呢? 据史料记载,龚自珍老师的名字叫宋璠,是浙江的贡生,因为他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个孝子。他对龚自珍要求很严格,教育龚自珍要懂得勤学苦练,懂得孝顺父母。所以龚家上下都对他非常尊敬。宋璠能够有如此之才华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坚持,每天都是天明起床,深夜才会入睡,博览群书,非常辛勤的撰写文章,却从不去刻意结交宾客。所以才能在二十七岁那年在中顺天一举通过乡试考上举人,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当个普通的教书先生。 但是由于顾忌无闻,怀才不遇,在之后再也没有考中过,所以他在三十三岁那年郁郁而终。虽然去世很早但是留下了不少于百万字的文稿,龚自珍在检视宋先生生前放置文稿的破箱子时,满眼凄然。回忆起年少时候在宋先生面前求学时与先生心魂相守,一起挑灯观书的'往事就不由的感到悲哀。龚自珍老师那种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对龚自珍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之后龚自珍为了纪念这位拥有着治学为文自得其乐、不求人知的兀傲性格的老师而写了《宋先生述》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佩与思念之情。龚自珍写了很多赞美老师的诗,《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为深刻,充分的表达出龚自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介绍龚自珍是什么样的人 龚自珍的祖父龚褆在朝为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并著有《吟朦山房诗》,其父亲龚丽为官至按察使,并著有《礼图考》等,那么龚自珍是什么样的人呢? 龚自珍自幼学习诗词,在文学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创作才华,他在十三岁时写了《知觉辨》,十九岁时便能倚声填词。他的诗词风格不拘一格,语言新奇,将抒情、政治时事和艺术相互结合,达到了三者高度统一的境界,后成为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为人放荡不羁,在晚年时更是穷困潦倒,最后沦落到卖父亲藏书字画聊以为生。那么龚自珍是什么样的人呢? 龚自珍认为学术和政治相互统一,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提出“通经致用”的思想;他对当时的封建统治不断讽刺揭露其弊端,并满含希望的提出相应意见试图挽救;他提倡改革,在政治上建议当时的清朝皇上应该合理调节君臣关系,在国家安全上建议要巩固西北及东南边防,并且他坚决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在经济上建议改革白银纳税的方法,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向前发展。虽然龚自珍的根本目的是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并不明确,但他积极的改革态度是始终不变的,他对改变当时清朝封建腐朽现状的热情也是不曾改变的,这也诠释了龚自珍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他是主张改革腐朽封建主义、近代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对诗人龚自珍的评价 人们对龚自珍的评价中记载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浙江仁和人,是清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自幼学习各类经史文学,显露出非凡的创作才华。对龚自珍的评价中介绍了他的政治抱负,他从青年时就深刻了解到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并抱着热忱的希望试图挽救它,但因为没能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因此其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并未成功。 他还非常关心清朝现实社会中巨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断讽刺和建议,始终没有和当时的腐朽官僚同流合污,他指出要根据现实情况来发挥传统经史的作用,并建议清朝皇上要稳固边防,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家安宁,虽然其改革的主要目标并不明确,但是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革前所作出的抗衡封建腐朽及抵御外侮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对龚自珍的评价中最后强调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所以诗中大都涵盖社会历史内容,着眼于当时的社会形势现状抒发感慨。在诗中实现了抒情、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并且诗歌的形式及风格丰富多样,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奇异多彩,不仅是诗歌,他还非常擅长散文的写作,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奇异,有的瑰丽,甚而有的偏僻、艰涩,正是他这种采用完全不同于以往诗词的表达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