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线粒体dna

时间:2024-02-25 00:42:51 编辑:莆仙君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是不是都含有DNA和RN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000~2500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与核内DNA一样吗?

1、从结构上讲
DNA分子的根本特点当然都是一样的
4种碱基,双螺旋
但是核DNA会有高级结构(会形成染色体)
而且核的DNA链肯定比较长
2、从功能上讲
肯定都是负责合成蛋白质的,不同的是携带的基因不同,编码不同的蛋白质
3、从遗传方式上讲
核DNA复制过程更精密一些,线粒体,叶绿体的就不太提他们是怎么复制的这,但是当提到“细胞质遗传”时,通常是指线粒体和叶绿体的.
你这个问题挺好的~
这些东西可以自己看着书总结一下(我好几年不碰这个了,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


线粒体的DNA位于哪里

位于线粒体基质内。线粒体DNA是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能为细胞产生能量,是在细胞线粒体内发现的脱氧核糖核酸特殊形态。线粒体DNA(mtDNA)呈双链环状,一个线粒体中可有1个或几个DNA分子。



除了合成ATP为细胞提供能量等主要功能外,线粒体还承担了许多其他生理功能。

调节膜电位并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当线粒体内膜与外膜接触位点处生成了由己糖激酶(细胞质基质蛋白)、外周苯并二氮受体和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线粒体外膜蛋白)、肌酸激酶(线粒体膜间隙蛋白)、ADP-ATP载体(线粒体内膜蛋白)和亲环蛋白D(线粒体基质蛋白)等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通透性转变孔道(PT孔道)后,会使线粒体内膜通透性提高,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的耗散,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也能使诱导凋亡因子(AIF)等分子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破坏细胞结构。

细胞增殖与细胞代谢的调控;

合成胆固醇及某些血红素。

线粒体的某些功能只有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才能展现。例如,只有肝脏细胞中的线粒体才具有对氨气(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造成的毒害解毒的功能。


线粒体的dna位于哪里 线粒体的dna位于什么位置

  线粒体的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携带着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运作的必需生物大分子。线粒体由线粒体外膜、线粒体膜间隙、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四个功能区组成,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结构,也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可以说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几种微孢子虫,大多数的真核细胞都拥有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