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太昊伏羲

时间:2024-03-04 17:42:33 编辑:莆仙君

太昊和伏羲是同一个人吗?

在先秦可靠地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那个时期地古籍都有记载。太昊乃是上古东夷部族地祖先和首领。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所著的《世经》。

回想当时的历史背景,很显然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上古帝王体系,将伏羲与太昊并称,完全是为统治阶级铺路。
而自此之后。各种典籍渐渐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人


都姓风


伏羲与太昊是否为同一人?

太昊伏羲氏  《简易道德经》记载:“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齐奉羲如天上之日,始之号昊。”说明伏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但英明而磊落。如同天上之日,大家敬仰他尊称他为“太昊”。又说明了太昊和伏羲是一个人。太昊伏羲就是太昊伏羲氏开端。自此,我们中华大地上就有了我们太昊伏羲氏家族,龙的传人。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距离现在大约在8000年至6000年以前,属于新石器的早、中期时代。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太昊伏羲氏称之为“百王先”,为“三皇五帝之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国是龙的国度,是一个大一统的大国,需要一个伟大的统一的祖先。但在中国的历史教课书及中国历史界,有多种观点:
  一范文澜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长,伏羲和太昊向来被当作一个人的名号”⑴。
  二郭沫若说:“‘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那么,太昊应当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了”⑵。
  三徐旭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由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南蛮集团三大集团形成,炎帝与黄帝是华夏集团的代表,太昊是东夷集团的代表,伏羲与女娲则是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⑶。则否认太昊伏羲氏是一个人,认为太昊是一个人,伏羲是一个人。
  四则沿袭两千年来的历史观点,太昊伏羲氏是一个人⑷,是中国三皇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是学界关于“太昊伏羲氏”最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太昊、伏羲是两个人,还是太昊伏羲一个人?太昊伏羲氏到底如何定位?2004年,一家订数五十多万份的报纸,以大版篇幅,发表署名文章,太昊伏羲不是一个人。说太昊、伏羲是两个人。道说是汉以后这两千多年历史界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把中华民族的祖先错认了,还是疑古派的观点对了?
  两千多年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始祖涉及到民族,这是一个有关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大问题。中华民族自称龙的子孙,又自称“炎黄子孙”。炎者,指的是炎帝神农氏;黄者,指的是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龙的图腾吗?是龙的始祖吗?黄帝轩辕氏是龙的图腾吗?是龙的始祖吗?我们从不少典籍看来,炎帝神农氏是继先王(伏羲)的龙的图腾,黄帝轩辕氏也是继先王(伏羲)的龙的图腾,但炎黄二帝均不是龙图腾的始祖。如果弄不清谁是龙图腾的始祖,中华民族自称的“龙的子孙”,则成了无本之末;炎黄二帝龙的图腾,则成了无源之说。对于这个非常严肃的有关民族始祖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当郑重待之。
  关于“太昊伏羲氏”,涉及“太昊”,涉及“伏羲”,涉及“太昊伏羲氏”三个概念。我们从下列几个方面说明太昊与伏羲是一个人,太昊是伏羲的称号:一·太昊与伏羲是同一个“姓”。同一个姓,即同一个氏族,太昊伏羲是一个人。
  太昊,在古书中,有多种写法,有的写作“太皋”,有的写作“太白皋”,有的写作“太昊”。其实说的都是“太昊”。“太昊”,语出先秦的典籍《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宋,大辰之虚也;陈,太皋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⑤。
  太昊是何图腾?《左传》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⑥。这段春秋时期记载的文字很重要,说明少皋的图腾是凤鸟图腾。凤者,古时,“风”与“凤”音,相同相切相侵,二字相通。
  历史学家孙作云先生认为:“伏羲原是东夷族一个氏族的酋长,以凤凰为图腾”⑦。孙先生认为伏羲是以凤凰为图腾,依据是因为伏羲是风姓,“风”与“凤”古字相通,“风”在侵部,“凤”古音也在侵部,在甲骨文中,“风”与“凤”相通相侵相假,“风”与“凤”二字相同。太皋氏族是东夷集团氏族的一支,姓“凤”,即凤凰的“凤”。这就是说,太昊是“凤”姓,说伏羲为东夷族,即认为伏羲就是太昊。他的依据是太昊是鸟图腾,是凤凰图腾。这也就是说太昊姓凤,即姓风。
  在中国古史上,东夷族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商的来源,《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⑦。商民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这种以鸟为图腾的颂诗,为甲骨文所证明,证明商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
  不少典籍都记载伏羲“风”姓,伏羲的母亲是华胥。华胥是母亲社会的人物,姓从母出,是母系社会产生了姓。伏羲“风”姓,那么,伏羲的母亲华胥姓什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母。姓源于生,源于母,源于母姓,源于母系社会。儿子之姓从母,这大概没有问题。伏羲“风”姓,华胥当然是“风”姓。由此说,我们得出,华胥的姓名是风华胥,华胥是一个龙图腾的一个氏族。太昊与伏羲同姓,同为姓风。姓是人类最根本折早期文明之一。姓决定了一个氏族的祖先,同一个姓,必然是同一个氏族。因此,从同姓推断,太昊与伏羲是同一个风姓氏族。
  东夷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太昊,一个是少昊。《绎史说》:“少昊师太昊之道”。在《左传》中同时提到了太昊与少昊。我们从少昊也能证明太昊的图腾崇拜。《逸周书·尝麦解》记载,在黄帝轩辕氏战胜东夷,对东夷族实行了缓靖政策,“乃命少昊清司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今不乱”⑨。这位少昊清,作为战败国的首脑,有似宋国微子启一样,居住在东方曲阜,以鸟为图腾。少昊何以鸟为官名,公元525年,其嫡胤郯子即席答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⑩。这儿说明了太皋氏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如上所说,古字“风”与“凤”相通相假,因此,少昊氏族也是“风”姓。这个结论是没有什么错误的。由此,我们从上面的论证可以看出:一 伏羲风姓;二 太昊风姓;三 少昊风姓;由一、二、三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昊、少昊与伏羲是一个氏族。
  第二 我们从两千多年来的典籍记载考证,太昊是伏羲的号,太昊伏羲是一个人。
  到了汉代,《汉书·律历志》始,已称太昊伏羲氏了。西晋称伏羲为太昊伏羲氏。黄甫谧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之祖也”⑾。
  唐代称太昊伏羲氏。司马贞记载:“太皋伏羲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⑿。
  北宋称太昊伏羲氏。苏辙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观天地之象,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画八卦”⒀。
  南宋称太昊伏羲氏。罗泌记载:“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是为春皇,包羲”⒁。
  明代称太昊伏羲氏。李贽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太昊成了伏羲的号⒂。
  清代称太昊伏羲氏。吴秉权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⒃。
  清《历代(帝王)陵寝备考》中说:“太昊伏羲氏,风姓,母居华之渚,履巨人迹,因娠生帝于成纪,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府(淮阳县)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人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遗官致祭。”
  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中,位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大系列之首,历史地得到了记载,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官方也得到了国朝。
  第三,从其葬地,也可以考证太昊、伏羲是一个人。
  《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记载:“作都于陈,帝崩,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清《历代(帝王)陵寝备考》中说:“太昊伏羲氏,风姓,母居华之渚,履巨人迹,因娠生帝于成纪,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府(淮阳县)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人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遗官致祭。”其陵前的墓碑上书“太昊伏羲氏之莫”七个大字,字大径尺,相传是宋人之书⒂,其陵称“太昊陵”,或“太昊伏羲氏陵”。
  口碑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是人民写成的,特别是人民的是历史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对于几千年以后的人,对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史的研究,只能说明一个方面。徐旭生先生说得好,“自从刘歆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昊说成一个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以至于一谈到伏羲画卦,大家就会立时想起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⒄。刘歆是汉代学者,他“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昊说成一个人”,是何原因?刘歆之所以如此结论,他的依据是《四书》与《五经》,一个是“记事”古史的《左传》,一个是被后人称之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两个“依据”大概是很“有说服力”的吧!应当是两个“硬件”了吧!作为对历史的研究与记载,恐怕没有比这更权威的了。为什么不能作为依据呢?为什么“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为什么河南省淮阳有太昊伏羲氏陵?什么河南省淮阳称“伏羲故都”?为什么太昊伏羲氏陵稳坐伏羲像?为什么不同坐太昊与伏羲二人像?为什么天水称“伏羲故里”?为什么天水伏羲庙稳坐伏羲像?为什么不同坐太昊与伏羲二人像?
  所谓文字记载的信史与历史是不是一个概念?正史的记载是历史,民间传说,人民史来相传的口碑同样是历史。要说信史,再“史”不过司马迁的《史记》了。然而,在《史记》中,司马迁却从黄帝方始,“中国远古史”一笔带过,对黄帝的落笔,只写了不到500字,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吗?是中华民族这个龙民族的龙的鼻祖吗?哪里是啊!
  第四从太昊伏羲文化遗址及民俗,也佐证了太昊伏羲氏是一个人,从许多现象可以印证。
  (一)古成纪,今天水是伏羲故都,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天水有伏羲庙。这座伏羲庙,名伏羲庙,然而天水伏羲庙的主体建筑的殿宇,却名太昊宫。若不是一个人,在太昊宫里,怎么伏羲受祀?在伏羲庙里,怎么会有太昊宫?民间为何称伏羲是“人宗爷”?
  (二)古宛丘,今河南省淮阳,是伏羲故都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然而,这座古庙名太昊陵,在太昊陵里,其主体建筑是统天殿,在统天殿里,坐的竟是伏羲。如果太昊伏羲氏不是一个人,伏羲怎么能在太昊陵庙落座?为何又称太昊陵为太昊伏羲氏陵?民间为何普遍称伏羲是“人祖爷”、女娲是“人祖奶奶’或者“人祖姑娘”?
  (三)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能够在羲皇故都淮阳民间普遍看到,一些小男孩,在脑袋前方,留有一块头发,俗叫“茶壶盖”,其实是“鸟啄”,头发长了,跑起来扑扑闪闪,象个小鸟;在小男孩的脑袋后面,又留有一撮头发,名叫“龙尾”或称“龟尾”。小男性的生殖器爱称“鸡子”。几乎是21世纪,在有些农村,偶尔也能看到这种民俗的反映。这种“鸟啄”与“龙尾”,其实是太昊伏羲氏的“龙图腾”与“凤图腾”的崇拜,“龙凤呈祥”“龙凤合璧”民俗的反映,是对太昊伏羲的祭祀。
  (四)祭祀是反映一个民族古老风俗的宝藏,其不仅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现状,反映一个民族不数典忘祖的美德,而且可以反映这个民族古代崇拜的渊源。在民间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以民族的力量千古相传。在羲皇故淮阳都,对于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有这样几种:
  (1)家家户户每每在大年三十,即除夕祭祖,男子要到坟地,在祖宗前,摆上祭品,一是猪肉刀头,二是鸡,三是鱼,四是四个馒头,俗叫“蒸馍”,上圆下圆。
  (2)凡是红事,即喜事,诸如娶儿媳妇,在堂屋正堂,也要摆上这四种供品,祭祖宗。
  (3)凡是家中出了什么异常灾难,有的也要摆上这四种供品祭祖,以祈求平安,保佑平安。
  (4)遇到白事,即丧事,在死者的灵堂前,也要摆上这四种供品。特别是在死者的棺材前,前面要供上一盘四条小鱼,前面是一个盘子,盘子里放有一只鸡,这只鸡称之为“领魂鸡”。
  (5)遇到氏族里有重大事件,或者平时有重大事件,或者遇到什么灾难,村子的“长老”,或者的权威的头人,也要进行祭祀,摆的也是四种供品。
  (6)千余年来,每逢仲春二月或农历初一、十五日,太昊伏羲氏陵庙朝周围各省、各县、各乡、各村的“进香会”,其供品古来也是这四种。我们这个龙民族,素有祭祀祖宗的美德,有喜事,不忘祖宗,祖宗要受祭奠;子孙有灾难了,请祖宗保佑;子孙死了,要“归天”了,向祖宗“禀报”,求祖宗护佑;丰收了,有喜庆事,不忘祖宗,让祖宗高兴。从羲皇故都淮阳民俗反映,所谓有鱼,代表龙,素来有鱼龙之说,所谓有猪,古来有猪龙之说;所谓有鸡,是代表鸟,代表凤,不论红白之事,讲龙头凤尾。民俗既崇龙,又崇鸟“凤”。从这里也反映了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崇拜。社会已进入阶级社会了,图腾崇拜早已结束,但在伏羲故都仍强烈反映了太昊伏羲氏图腾崇拜的古风遗俗。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龙的祖先,其影响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代表性、持久性、自觉性的特点,持续了两千多年来,已深入人心。这是一座大山,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耸立了近万年,对太昊伏羲的崇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太昊伏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也中国三皇五帝的集中代表。要振兴一个民族,首先要振兴这个民族的文化,要灭亡这个民族首先要灭亡这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要迎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得兴伏羲文化,牢记这个不容置疑的结论。
  注:
  ①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②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释祖妣》。
  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④《汉书·律历志》。
  ⑤⑥《左传昭公十七年》。
  ⑦孙作云:《文物·洛阳西汉卜秋千墓壁画考释·1977年第6期》
  ⑧《诗经·商颂》。
  ⑨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⑩《逸周书·尝麦解》。
  ⑾《汉书律历志》。
  ⑿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⒀苏辙:《古史》。
  ⒁罗泌:《路史·太昊纪上》。
  ⒂李贽:《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
  ⒃吴秉权:《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
  ⒄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659972.htm 太昊和伏羲是同一个人。少昊相传为已姓,名挚(或作质),系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能继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或小昊。

太昊,亦作太皞,风姓,号伏戏氏。以木德王,是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牺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牺氏,都陈。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他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已的聪明和智慧,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


伏羲又叫做太昊吧,那伏羲和黄帝是什么关系

伏羲和太昊是两个人。伏羲和黄帝没有关系,先秦古籍《世本》记载伏羲、黄帝和神农合称三皇。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太昊(公元前7593—前7527年),是上古东夷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汉朝后有时与楚帛书创世神伏羲氏合并。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扩展资料:历史地位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今天,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依旧是国家正经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们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父亲母亲,2008年太昊陵也以单日82万的游客记录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第一庙会。而每年国家都会派遣官员与两岸三地华夏儿女共同参加祭祖大会(公祭先祖盛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伏羲

三皇五帝谁为首,太昊伏羲第一人!为什么说伏羲是人祖?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据已故考古家   


伏羲是什么人?他和黄帝有关系吗?

伏羲氏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都陈。在位15年。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属于“内篇”的《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十分混乱,《庄子》的许多注家疑为后人添加。我认为指其为后人添加则未必,但起码说明伏羲在这里尚未从神话脱形为人祖。
《庄子》“外篇”学术界历来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庄子后学所增益,不出于庄子之手,时代晚出。《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伏羲位列轩辕黄帝之后,神农之前。《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两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颇近于后世所列。
《庄子》一书之中,伏羲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渐次升高。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伏羲和黄帝

王 剑*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周口,466001)
作者简介:王剑(1964—),男,河南淮阳人,周口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及文化学。

【摘 要】从伏羲在神话传说中的遗存、传世文献的记载及其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过程中可以看出,伏羲的原型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亦即“*****气”,伏羲的形象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神到帝的演变,是古代人们历史意识不断丰富的结果。西汉刘歆根据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从政治需要出发,以新五德终始说将伏羲附援于太昊,重新排定古史帝王世系,确立了太昊伏羲“百王之先” 的地位。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史帝王世系,应参照考辨,去伪存真,廓清历史真相。
【关键词】伏羲;太昊伏羲;帝王世系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属于“内篇”的《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十分混乱,《庄子》的许多注家疑为后人添加。我认为指其为后人添加则未必,但起码说明伏羲在这里尚未从神话脱形为人祖。
《庄子》“外篇”学术界历来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庄子后学所增益,不出于庄子之手,时代晚出。《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伏羲位列轩辕黄帝之后,神农之前。《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两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颇近于后世所列。
《庄子》一书之中,伏羲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渐次升高。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伏羲到底是哪地方人

据记载,伏羲出生于河南,在此设置太昊陵,即伏羲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昊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时期,增制于唐代,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26] 历代帝王曾51次亲自来此祭奠,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参观太昊陵后,亲笔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淮阳县太昊陵庙会,已有数千年历史,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都要举办庙会,当地还有农历二月十五祭祀伏羲氏的风俗。扩展资料:主要成就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