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夹竹桃的预习资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在教案中找
观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观潮的文学作品较多,分别介绍如下:《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观潮(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观潮(北宋诗人苏轼诗作)此诗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扩展资料: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
《夹竹桃》的写作背景故事
《夹竹桃》原本是季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1959年,季羡林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并发表在1963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散文的后半部分写缅甸的夹竹桃,写它的象征意义,这都是他的真实经验和感觉。而散文的前半部分,则是朝花夕拾,写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入选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内容正是散文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课文中,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描绘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也因此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每一次读这篇课文,每一次都会沉浸于文章的意境中,乃至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夹竹桃。我家住的小区里就有许多夹竹桃,以前我在小区里散步,总是熟视无睹。学习了季老的文章后,每一次散步时,我都会下意识地对它们多看两眼,同时脑海中回想起文中的句子,顿时会觉得亲切了许多。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运用转折复句,直接点题,定下了文章情感的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个人对夹竹桃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最值得留恋”,由此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夹竹桃课文季羡林写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关于学习的高中作文
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那么就请我们兴于接受它,并且能勤奋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学习不是敌人,请别再逃避。 学习是上苍赐予人类的机会,它提供了宽广的知识海洋,让我们徜徉其间,吸取养分获取成功。我们应该懂得好好珍惜每次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回避,把对应试教育的抨击挂在嘴边,愤愤不平,固作清高之态。无论是怎样的学习模式,其实学习终究是善意的,他给莘莘学子们送来奇妙的灵感,等待着大伙儿能在将来运用自己的所学,收获累累硕果。让我们给学习一个微笑,欢迎它的加入吧! 学习需要付出,才能真正学到。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勤奋地学习,什么事也做不好。娇嫩的花儿,需要每天勤奋地浇灌才能一天天长大;季节时至,需勤奋播种才能迎来明年的春华秋实;水里的蚌,需用自己一点一滴的汗水堆积,才能蕴育出那明星荧荧的珍珠;学习同样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作,才能开辟出自己的那方天地,收获成功的喜悦。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说的不正是这道理么?勤奋是阳光大道上的主角,它通向成功的彼岸,而灵感只是它有配角,充当催化剂罢了。 学习是朋友,与它在一起,应该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快乐地学习,享受学习,享受快乐。 十年寒窗,童心何处存?果真如此吗?难道需要付出勤奋的学习真就不能与快乐调和吗?难道一颗好学之心真就无法与一颗童心并存吗?不,学习快乐进行,童心照样存在。只要不将学习视为负担,不让快乐的心被学习的劳累扼杀,而将这种劳累当作学知识的充实,当作一种生活的体验,当作一种快乐,一种享受,那么学习真的是让你身心受益的良友,学习与快乐自然双飞。其实,将学习上升一个高度,即使在课堂之外亦能快乐学。陶渊明以学为伴,怡然于山水,将自己在学中所获得的快乐寄托于那一草一木中,满怀的情感溢于笔间,这不是享受学习,享受生活,又是什么?看,快乐的学习如此美丽,我们何乐而不为? 面对学习,请别再只是无奈地哭泣,莫名的烦恼,定式地排斥,而以一颗充满热情的心迎接它,用勤奋耕耘,以快乐享受,不辜负难得一次的学习体验,难得一次人生旅行。
关于学习作文300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也许失败占百分之九十九,而成功只占百分之一,所以说成功是难能可贵的,成功的滋味也是不同寻常的。我也成功过,也曾尝到过成功的滋味。
小时候有一次我去学游泳,以为游泳很容易,哪里知道学起来并不轻松。爷爷首先跃进了游泳池,我站在上面不敢下水。爷爷鼓励我说:不要怕,你下水来试试,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我在爷爷的鼓励下,下到了水里,可水刚刚没过胸口,便感到了水的压力。它把我肚子挤得瘪瘪的,喘气时要用很大的气力,鼻子不知干什么去了,吸气吃力,只有张大嘴巴大口呼吸,似乎要吞食什么东西,很难受。后来,我在水里学走路,我想学游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大口吸气,身体就会轻轻松松地漂起来,再刨几下,用脚划划水,就会“扬帆前航”了。可自己的腿仿佛注了铅一般,抬起来非常吃力。首先要在水里学会憋气,整个脑袋都在水里,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吃到一口水,我吗,大概可以憋二十秒,我想,我还要继续努力,向三十秒前进。然后就开始学游泳的基本功了,我的手像船浆一样从中间向四周划开,脚一上一下来回舞动着,还要憋气,刚扑腾了两三下,自我感觉还不错,有点骄傲了,这时我感到了身体在慢慢下沉。于是,我的心一慌,手脚全乱了,接着就又喝了一口水,那滋味儿真不好受后来,爷爷帮助我,把我拉上岸来,对我说:“你的毛病就是换气、划水和蹬腿不协调的结果,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不再气馁,坚信“铁杵也能磨成针”,我决心再次下水,一定要把游泳学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猛地一下钻入水中,接着就按照爷爷教我的要领一点点地划了起来。果然,爷爷教
苏教版课文《夹竹桃》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种花,指课题——谁来说说它的名字?
2、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这样认为——(出示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红笔点两个“最”字,边点边说:这两个“最”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齐读。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大千世界,繁花似锦,作者却爱上了这不名贵的夹竹桃,其中一定有他的原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用课文中一句最简单,最明白的话来说说作者爱夹竹桃的理由。
交流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对,就是这句。请大家一起读。
可见,在作者的眼中,夹竹桃的两个特点深深吸引了它,那就是夹竹桃的(点出)“韧性”和“幻想”。板书:韧性。提到“韧性”,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板书: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忍不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想想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它的韧性的?圈圈、点点、写写批注。
2、交流: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是呀,边点边说:“春”、“夏”、“秋”,不论季节怎样变换;“春风”、“暴雨”、“清冷”,不论气候怎样变化;夹竹桃“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生命之顽强、花期之长,是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的。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对于这句,还有谁要说说?
任凭风吹雨打,夹竹桃始终如一地开,这就是它的韧性,这就叫“坚忍不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用了“无日不”,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无日不”是什么意思?(没有哪一天不)那么“没有哪一个时候不”就可以说——无时不;“没有哪一个人不”就可以说——无人不;“没有哪一个不”就可以说——无一不。使句子表达的语气更强烈,正是双重否定句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强烈的语气,读出夹竹桃坚韧不拔的品性。
谁再来说说: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你是如何体会的?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是呀,边点边说:“一直”、“一直”,夹竹桃开花的时间多么漫长,它“无不奉陪”。什么叫“奉陪”?请你读,语气再坚定一点,你来读——你读——“无不奉陪”这又是一个什么句?谁来用肯定的句式说说?(都奉陪,一定奉陪)语气更强烈,态度更坚决,立场更坚定,读——齐读——读句子,读出花期之长,生命之顽强。
那么,夹竹桃奉陪的是怎样的情景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家的院子。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从这一小节中找出你最想用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院子里花的美丽?
你还想用哪些词赞美这些花儿?
(引读)你们看,每年春天,迎春花……而夹竹桃呢?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到了夏天,……而夹竹桃呢?在那里……一到秋天,……而夹竹桃呢?还是在那里……这就是夹竹桃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品性。作者写夹竹桃,却用一个自然段的笔墨来写院子里其它的花,用意非常明显。这种写法在写作上叫——对比、衬托。
正因为夹竹桃有这样的韧性,所以作者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指名
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正是为了更好地肯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强烈的语气。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齐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与此,让作者感到更妙的是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他许多幻想。请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①、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②、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交流思考题: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看来,关键还在于这两点,一个是(出示卡片)叶影参差,一个是(出示卡片)花影迷离。这两个词其实描绘的是月光下的夹竹桃在墙上的投影。“叶影参差”,关键在于“参差”,什么叫“参差”?什么东西“参差”?读这个词。“花影迷离”,关键在“迷离”,什么叫“迷离”?什么东西“迷离”?读这个词。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纪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
那么,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呢?
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幻想,根据提示,试着说一说。出示:
我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 )是亚洲,( )是非洲,( )是大海。(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 ),( )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看到( )。(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让我们随着音乐,在来感受一下作者奇特的幻想。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就读哪一次,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应该记在脑海里,试着来背一背。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作者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们领略了无限的妙处。请同学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说一说。出示:
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
是 , 是 , 是 。
学到这,你爱上夹竹桃了吗?你想赞美夹竹桃吗?那就带着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喊喊它的名字。(齐读课题)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六、作业。
今天这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领略了夹竹桃的风采,深受感染,同时也学会了双重否定的句式,下面就来练一练。
出示:
给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学生们时时牢记哲学家的教诲:做人要做一个有学问有美德的人,要不断地用美德来净化自己的灵魂。
2、这堂语文课同学们思维活跃,每一个都举手发言,课堂显得特别热闹。
3、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造句:无……不——
无不——
推荐,关于月夜美景的幻想,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值得大家一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夹竹桃课文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