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学说学派的倡导者陈国达及其论著?
陈国达(1912—2004年),广东省新会县人,1928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理学部,1930年升入本科地质系。1934年毕业后入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生。取得学位后,先后在两广地质调查所和江西地质调查所工作,1945—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后历任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地洼学说、地洼成矿理论,发现和阐明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活化区,把大地构造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自1859年,J.霍尔发表地槽学说后,1873年J.D.德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这一学说的传统观点认为,地球发展的形式仅有地槽区和地台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1956年,陈国达教授根据我国的大量实际资料,分析了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之后,又重新强烈活动的事实,突破地槽学说的羁绊,从各方面论证并明确提出了这是地槽、地台以外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称之为活化区。为了表达这种构造区里面所特有的一种地洼盆地,并强调其与地槽、地台区并列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1959年又称其为“地洼区”,从而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地洼区概念。
陈国达的成就是什么?
陈国达(1912.1.22~2004.4.8),广东省新会县人,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
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
中南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中南大学作为国内的重点大学,是211和985工程,在中南大学有很多优秀的学子,作为中南大学的一员,我也有幸和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在同一所学校,比如有色冶金工业电化学专家刘业翔,他说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同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现代化学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果,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钻研,依然孜孜不倦的在实验室中,刻苦钻研,为我们晚辈后生做了不可多得的榜样。比如央视著名的主持人柴静,也是我校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也许你会对柴静很陌生,但你一定不陌生《柴静调查:穹苍之下》,他是我国著名的主持人兼记者。在非典病毒肆虐的时候,她曾成功的报道非典。他冷静、客观、简单、平和,一头短发更表现出女生的干练,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女人,在媒体面前也是十分的低调,一直默默无闻的努力着。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也想像柴静学姐学习想成为像她一样的女生。中南大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子。作为中南大学的学子,我们更应该以这些学长学姐为榜样,成为更好的中南人,今天我以中南大学为荣,我以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为荣。明天我相信母校同样也会以我为荣。
中南大学出过哪些人物,越著名越好
1、汤飞凡: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2、张孝骞:张孝骞,男,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3、王淀佐:王淀佐,辽宁省锦县人,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0年,为表彰王淀佐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4、黄伯云:黄伯云,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粉末冶金专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人。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特种冶金专业;198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爱阿华州立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1986年—2003年,黄伯云带领团队日夜拼搏,终于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封锁,该技术在获2004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孙永福:孙永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1958年7月,孙永福毕业于天水铁路工程学校;1962年12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在郑州铁路局工务处桥梁科工作。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先后任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1984年12月至2006年8月,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正部长级)。
陈国达的人物成就
大地构造理论 陈国达在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重视书本知识,但更重实践,多次到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作实地考察,取得不少区域性资料。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构造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不是逐渐弱化,而是周期回春。这些现象,用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是解释不通的。近百年来,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国的赫尔和丹纳、1885年由奥地利的修斯先后提出并发展的“地槽—地台”学说。地壳演化的强烈活动阶段称地槽阶段,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称地台阶段。该学说认为,地壳演化过程就是仅由地槽阶段开始到地台阶段终止。1936年,陈国达告别了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当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陈国达在他读大学时的老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何杰的支持下,冒着余震危险,徒步赶赴震中地区,白天观察地壳构造及山崩、地陷、喷水、冒砂等异变,晚上伏在破庙的神案上,借烛光整理资料。他从调查来的数百份材料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东汉以来,灵山周围几百公里地带,千余年间发生过150多起地震。按“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与眼前所见的地震带密布、褶皱成列、断层广见的事实不相符合。“地槽—地台”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动摇了,他要作出新的回答。1937年,他又去衡山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对回答“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极富代表性。他辞去中山大学教职,自愿去江西地质调查所作野外考察。每天,他手握地质锤,肩背帆布包,跨沟壑,攀山崖,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要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要勘探中国的矿产资源,必须有科学的大地构造理论。凭着这种信念,他在深山中一干就是10年。他将考察、研究的成果,写成大量论著,并开始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提出公开挑战。1938年,他写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 指出当时认为该红层时代只有第三纪,南雄层位于丹霞层之上的流行论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发现其中还包括了白垩纪部分,以南雄层为代表,并且南雄层实位于丹霞层之下。据此,他把红层划分为新、老两个大的沉积旋回。论文投出后,被认为“不懂地质学的ABC”,不予发表。经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极力推荐,才被刊出。但前面有一篇不同观点的长文,他的文章附在后面,显然是作“反面教材”的。陈国达的观点,直到1950年以后,才得到公认。继红层论战之后,陈国达顶住压力,继续探索,又在海岸地貌研究方面打开一道缺口。早在1869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写过一部名为《中国》的地质著作,断言中国的海岸以杭州湾为界,北属上升型岸线,南是下降型岸线。陈国达通过对东南沿海岸线的反复观察,认为中国南部岸线有升有降,是一种复式岸线,于1948年写出《中国南部复式岸线成因》等文,再次对传统的地学理论提出挑战。这是后来提出由块断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地洼型复式岸线的雏形。经过长期探索,他头脑里萌动着新的看法:中国东部广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单元,既不是地槽区,也不是地台区,而是一种新的构造类型。 创立地洼学说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实行调整,在岳麓山下创办中南矿冶学院,陈国达从中山大学调来担任地质系主任。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并逐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整理多年积累的资料。一次,他读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批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渐变论”有“静态的缺陷”时,深得领悟。对动摇“地槽—地台”学说,并否定地壳仅由活动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就不再发展的观点,从哲学上受到了启发。思想的闪光在他脑海里掠过,既然中国东南部地区,一不像地槽区,二不像地台区,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种构造单元呢?冲破思想上的束缚,他走进了一片新天地。1956年,他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讨论“华夏古陆”问题》。正如1975年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和1983年日本出版的《科学史技术大事典》中记载的那样,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1959年,他又发表了另外两篇有学术代表性的论文:《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正式使用了“地洼区”的概念,而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大地构造演化宽阔、动态的壮丽图景。1956~1965年,这10年中他除了到野外考察外就整天埋头写作,为地洼学说建造起一座宏伟大厦。他先后在国内的主要学术刊物,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撰写了40万字的《中国地质学》、60万字的《大地构造学》、37万字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等专著,编制出《湖南大地构造图》、《中国大地构造图》……1961年,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建议下,设立了中南大地研究室,以支持陈国达专攻此项研究。地洼学说克服了“地槽—地台”学说那种“静态的缺陷”,否定了地台是地壳运动的最后阶段的论点。但是,地洼学说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地质理论,因为“地槽—地台”学说曾正确地揭示了人们最早认识的两种大地构造单元。只不过地洼学说阐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不是两个,而是多个;地壳演化由活动的地槽阶段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后,又已回春,通过地台区活化,进入一个新的活动区阶段,形成了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这种动定递进、不断演化、呈螺旋上升发展的新认识,是对唯物辩证法规律的有力说明。在实际应用方面,地洼学说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新类型——地洼型,并阐述了大地构造单元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递进性,以及“多代同堂”的矿床迭加现象;还有递进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从而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他提出的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增添了除内生和外生之外的第三类型,并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新途径。他提出的地洼期在地壳演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其矿产的综合性、多样性、多阶段性和多成因性特别明显的观点,为寻找各类有关矿产资源指明了方向。陈国达说:“地洼学说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有可能更有成效地指导找矿。现阶段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布,地洼区占2/3。世界各地也有广泛分布。地洼区相对隆起的山脉称地穹,相对下沉的盆地称地洼。地穹带以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放射性元素成矿为特色,而地洼盆地则是找煤和石油的远景区域。祖国的地下宝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文化大革命”中,地洼学说横遭厄运,国家为发展地洼学说设立的大地构造研究室被解散。为了挽救事业上的损失,陈国达整日足不出户,潜心撰写中国第一部研究成矿构造的专著——《成矿构造研究法》。但是当时书稿不能出版。就在这时,国际上崛起了另一派大地构造新理论——板块学说。它源于“大陆飘移说”和“海底扩张说”,1965年由加拿大的威尔逊集大成而创立,论证了大陆移动的动力,打破了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的传统观念。板块学说与地洼学说,分别是对“地槽—地台”学说从空间(运动方向)和时间(发展阶段)上的突破。正当板块学说异军突起时,地洼学说几乎偃旗息鼓了,陈国达感到心痛。当时他不知道身外的世界,外国人却知道中国有个陈国达。自从苏联科学院副院长扬申院士首先将“地洼区”和“第三构造单元”的概念介绍到苏联,苏联的地质学家即运用地洼学说研究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成矿规律。对此,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矿产成因协会主席谢格洛夫一再指出:“我们的‘构造—岩浆活化’理论,是在地洼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国达教授是我们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苏联成矿学家汤姆逊在《活化区成矿分析》一书中,把地洼学说与板块学说相提并论,认为“现阶段地质学的发展,决定于两个新学说:一是板块构造,一是由构造岩浆活化过程所决定的第三构造发展类型,这两个学科都成了重新审查成矿理论的基础。”1978年,陈国达带着《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和新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这两项成果均在大会上获奖。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陈国达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批文中明确规定办所的方向和任务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运用地洼学说研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点和发展史、矿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找矿勘探服务。”地洼学说在实际应用中很成功。福建三明地区有个被宣布“无进一步勘探必要”的二叠纪煤田,运用地洼学说查明是个蕴藏量丰富的煤炭基地;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潜山打了几口井未出油流,按地洼学说把钻井加深到震旦界,就找到了高产油田;在广西贵县,地洼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无大型三水铝矿”的论断等等。“地洼”这个名词,已出现在许多种文字版本的地质论著和词典中。地洼学说不仅在国内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构造、找矿勘探、地层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而且被介绍或应用于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介绍或引用地洼学说的国内外论著就达1500多篇(本)。 丹霞地貌研究 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1934年,22岁的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就初步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该文后刊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补充版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39年,在完成1:20万的(江西)崇仁-宜黄地质矿产图的同时,陈国达对以宜黄“石拱”为中心的丹霞地貌作了专门阐述。同年,在对广东曲江丹霞山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在1940发表的《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铁、钙、粉砂质、泥质等胶结的不均匀厚层、巨厚层、层理平缓、节理裂隙发育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流水侵蚀、化学溶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状、塔状、柱状、峰柱状、洞穴、穿洞等形态的地貌景观”。阐明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地层是地洼学说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丹霞地貌”概念提出后,陈国达一方面从地质理论的角度,详细阐明了“丹霞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机制等地貌成因问题。另一方面,又以诗的形式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用科普的语言,介绍给广大民众。在陈国达发表的《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粤北坪石地貌风景的地质因素》、《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地洼区的第三构造层:地洼沉积层》等一系列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达赋诗阐述丹霞地貌的成因。将他自己的科学研究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献给广大民众。如《崀山胜景成因》:崀山盆地展红层,造就峭壁与陡峻;借问谁家施技巧,坚岩水蚀顺裂崩。又如在《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的诗中,不但进一步详尽描述了“丹霞地貌”的特征,而且对其发育的地质时代、与地壳演化的关系、与风化作用的关系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为“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评定并弘扬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1992年,陈国达应邀考察湖南崀山,并就崀山景区旅游开发作评估和指导。写下了《八旬考察崀山丹霞地貌》等一系列诗篇: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陈国达全面肯定“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倡导并鼓励开发利用“丹霞地貌”资源。为“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洼学说的代表性项目《地洼区(活化区)一一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大事年表;编制的“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于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陈国达的名字被选入英国《世界五千名人》及《有贡献的人》、美国《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及《国际名人词典》之中。
陈国达的介绍
陈国达(1912.1.22~2004.4.8),广东省新会县人,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1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