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算是小家电领域吗
智能硬件
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的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改造的对象可能是电子设备,例如手表、电视和其他电器;也可能是以前没有电子化的设备,例如门锁、茶杯、汽车甚至房子。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连接的能力,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
智能硬件已经从可穿戴设备延伸到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机器人等领域。比较典型的智能硬件包括Google Glass、三星Gear、FitBit、麦开水杯、咕咚手环、Tesla、乐视电视等。
因此,智能硬件不能单纯算做小家电领域,虽然他有这方面的延伸,但是更多的还有其他诸如医疗健康、汽车、机器人等等其他领域。因此智能硬件,属于未来的所有产品都可智能化的东西。
数码相机的评价标准?
主要是
像素 变焦(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倍数
防抖技术
成像效果
光圈
光学变焦比较好 一般家用的3-6倍就行
1.CCD的大小,越大成像质量越好。2.镜头的质量和变焦能力。3。像素的多寡?4。对焦的速度。5。广角的畸变大小。6。紫边控制如何?7。防尘及防抖否?8。耐摔及磕碰程度怎样?9。电池的续航能力?10。操控是否快捷方便?
其它还有:耐寒性、外观、防水等等较专业会考量的指标。
主要看以下几点:
1看防抖功能
2看相机的有效像素是多少
3看LCD的显像像素是多少
4看相机是否有自定义白平衡,这非常重要,只有一些高级数码相机才有,试用于对图片质量要求较高的顾客群
5注意相机是否是行货
想用语音控制电脑,及家电的电源需要什么硬件
好多年之前大概是win95时代,曾一度推行过语音控制电脑,那仅仅是手动开机以后:从“开始”----”程序“----……“关机”…等等 一些简单的语言控制,而且必须和手动结合,当时的语言是以IBM的试验语音软件做基础的,由于语音输入识别率有限,也就搁浅,近年来,苹果手机又在推行语音识别 ,也是必须和手动结合才能使用,比起当年稍有进步,但是并没有大的突破,比起人脸识别技术的水平,要差多了 。
电脑不开机,软件就无法工作,也就无法语音开机,也无法识别,必须手动开机以后,启动软件后语音才能执行,所以并非易事。语音输入难度大,语音翻译难度更大,所以同声翻译一直是人工完成,无法自动。 语音控制建立在电脑和软件的基础上,首先无法解决语音开机,必须人工开机,所以语音控制几十年之内,只是个梦
新手用什么单反相机?
新手玩单反主要是找感觉,什么机器都可以~~~但我建议你选择尼康或佳能,这两个品牌镜头群丰富,便于今后升级!
我就给你推荐几款吧!尼康D3100 单反相机套机(18-55mm f/3.5-5.6G VR 防抖镜头),4200元;尼康D3000 单反相机套机(18-55mm f/3.5-5.6G VR 防抖镜头),3200元;佳能1100D(18-55mm IS 防抖镜头)套机,4200元;佳能EOS 500D(18-55mm f/3.5-5.6 IS)套机,5000元;宾得K-x(18-55mm F3.5-5.6 )套机,3600元;尼康D5100 套机(18-55mm f/3.5-5.6),5500元;尼康D5000 套机(18-55mm f/3.5-5.6),4700元;索尼SLT-A33L(18-55mm F3.5-5.6SAM)套机 ,4400元;松下G2GK(14-42mm F3.5-5.6)套机 ,4800元;松下G10GK(14-42)单反套机,4450元;索尼 a390L(DT18-55mm F3.5-5.6 )套机,3600元;索尼a450L(18-55) 套机,3950元;索尼a55L(18-55) 套机,5250元;佳能600D(18-55)套机,6400元;这些型号都是入门机型,预知机身外形和详细性能参数,请直接复制型号名称到百度搜索测评。 (在这些单反套机里给你重点推荐两个,要效果的话我推荐尼康D5000或佳能500D,这两个都可以)
好了,再给你推荐几款从外表看和单反差不多的数码相机吧!性能也都很好的~~~呵呵
这里有一些不错的长焦数码相机,这种相机特点是远近皆可;通用性强;功能强大;外观接近单反美观大方,2000多元可选品牌型号有富士HS11、HS22 、S205;尼康P100;尼康 L120 ;佳能SX30IS;奥林巴斯 SP-800;宾得X90 等,3000多元的有松下FZ100 ;尼康P500 ;佳能SX30 IS ,你可以复制机器型号到百度看看外形和性能测评什么的(如果在这里推荐,我推荐富士HS11或尼康P100)。
如果你能接受7000元左右的价格,我在这里给你推荐一款性价比高的机型吧,尼康D90;推荐理由:此机型被称为一代机王,3200的高感度可扩展到6400(别和上万的感光度比,这个足够你用),11点对焦自动手动对焦均可,成像效果好,带肩屏的外观比较专业,手感也好,还有,这机器有机身马达,今后再买镜头的时候就可以买不带马达的镜头了(比如50 1.4D和50 1.4G这两个头,不带马达的D便宜1000快钱,剩下都一样)!最主要的是目前D90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这个机器加上套头(18-105VR),全下来也就6800-7000左右,而且套头不像别人说的那么亦无用处,我觉得很方便很实用性价比很高。现在D90套机性价比超高,赶紧买吧,过两天下架了就~~
购买摄影器材请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选购,我不否认越贵的越好,但你不一定用得上,明白吗?烧器材就是个填不满的大坑,这东西主要还是靠技术,够用就可以了~~~如果你有拍人像之类的需求,建议等你口袋里富裕点的时候买一个50 1.4D镜头,价格是2000元左右,这镜头太棒了,人相必备~~~~
回答完毕!~~ 购买时请根据个人实际需求选购,严禁烧器材,摄影器材可是个无底洞啊,永远填不满的!~~~~祝你好运啊
单反相机有什么好的?为什么都买单反相机呢?
即使是入门单反和狗头 效果也比DC好相机的成像效果比的不是像素多少,而是CCD感光元件的大小单反的感光元件大小是普通数码相机没法比的因为单反的独特结构 使得他可以更换镜头且由于是单反结构 他的快门才能存在于焦平面上 也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快门而旁轴式可换镜头相机 他的快门是镜间快门 一镜头一快门因为单反的独特结构 使得他可以更换镜头且由于是单反结构 他的快门才能存在于焦平面上 也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快门
哪一款单反相机比较好用?适合专业摄影。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并不专业。如果是新手,佳能550D,尼康D90之类的入门级单反。如果是专业摄影师用,就用尼康D3X,佳能5D2,佳能大马三之类的全幅专业级相机,不过这类的相机需要较好的技术来掌控。其实对于摄影,机身是不是专业级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和相机之后的人头,这两个头牛了,拍出的自然是专业级大片。如果技术不好,相机再好,拍出的照片也只能是一般的。至于好不好用要看个人感觉,各个相机大厂之间的技术都是相当的,没有谁特别好,只有你用哪个牌子的相机舒服,各个牌子的操作不太一样,各有特色。所以别太纠结于机身,看中哪款就买哪款,当然要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把精力放在镜头的选择上。
哈苏相机的型号简介
早期的F系列相机1948年10月6日,是哈苏公司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首台哈苏中画幅单反相机1600F(图1)在美国纽约上市。哈苏首创的组合式结构,高达1/1600秒的快门速度,均使人们赞叹不已。1600F采用金属帘幕快门,机身右侧旋钮可向外拉出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调校快门速度,向里缩回往前转即是快门上弦及连动过片。(可卸式后背与机身连接点有齿轮联动)镜头与机身接环无任何机械接点。需全开光圈调焦,否则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须再收缩光圈至预调级数,否则会曝光过度。1600F的缺陷显而易见,尤其是高速快门精度不高。维克多是造诣很深的摄影师,自然明白这些缺陷会带来什么。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悉心致力于改进。1953年出品的1000F(图2),最高快门速度降至1/1000秒,快门速度旋转调节由双向改为单向,快门精度与快门旋钮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超广角S系列相机单反相机广角镜的像差与畸变校正是个技术难题。当时由于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光学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苏则另僻蹊径,采用旁轴取景,舍去了反光镜,则能使镜头后镜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这样使畸变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苏发布了基于这一技术的SWA广角型相机(图3)。这台旁轴取景、机身极短的相机,将视角极广的38毫米镜头固定于机身(相当于135相机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别明锐,解像力极高,没有线性变形,层次丰富,其影像质量能与当年4×5座机的广角镜相媲美。SWA相机在195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大出风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SWA的C镜头在1982年改换成CF镜头,机顶水平仪改设到取景器内,改型后称为SWC/M型(图4)。后来的最新型号被称为903SWC,售价高达46000元人民币,是哈苏唯一的一款固定镜头的中画幅相机。500系列503型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500C率先采用镜间叶式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尽管最高快门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门精度及快门寿命有明显的提高。首次实现的全程闪光同步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首创的镜间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是中画幅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对焦、拍摄收放光圈的繁琐操作程序。500C开创了500经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苏占领中画幅相机滩头阵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使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平心而论,500C尚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取景器不够明亮;焦长大于150毫米时,取景器未能显示整幅影像等等,但这些终归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对焦屏改成了可换式;1982年CF镜头取代了C镜头,使500系列更趋成熟。1988年的503CX(图6)取代了500C/M。这是500系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干——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机。503CX首次采用“镜后焦平测准闪光灯曝光系统”(TTL),并引进了美能达的Acute Matte-D型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同时推出的专业闪光灯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苏机械相机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503CX仍继续改进,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机型503CXⅠ(图7)问世,其特点是:1、加大了快门按钮的直径,使手感更柔顺,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门锁钮,以免操作中无意锁上快门。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转曲柄为可卸式E型曲柄(这是503CXⅠ能安装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则不能的关键所在)。3、机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机身座部新增一个3/8英寸螺丝孔,兼备了对各种三脚架的适应性。并增设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机身受损。4、503CXⅠ机身增设的接座,可容纳6×4.5及全景片幅的挡板。哈苏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图8),它的出现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该机首次采用滑动反光镜系统(GMS)。每次快门上弦时,反光镜在回落的过程中会向下滑动约3毫米距离,从而使配用焦距长于150毫米的镜头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时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摄模式:S-单张拍摄;C-每秒0.8幅的连续拍摄;M-多重曝光;RC-遥控拍摄。10米内的红外线遥控对于微距摄影,非常实用,是机械相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种改进。503CW还有反光镜预升功能,使用RC模式时尤为方便实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对于手持拍摄来说,由于右手握持承担重量,同手食指释放快门,减轻了释放快门的手震。CW卷片器的开发,使503系列步入颠峰。500系列EL型就机械相机而言,电动过片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它能使摄影师全神贯注地注意被摄体的不断变化,争取拍摄时机抓住精彩瞬间。早在60年代初,哈苏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几经试验,首台500EL(图9)于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础上增设连体电动卷片马达,实现每秒1.2张的自动过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国宇航局的重视,后来被选定为太空机型。除了哈苏性能可靠,像质优异,EL机型更适于宇航员戴着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首航月球,那张载入人类史册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苏500EL/70型相机拍摄的杰作。1971年出品的500EL/M,对焦屏可选择更换;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则改用了美能达Acute-Matte对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镜(不同于GMS)使得装用长焦镜头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1996年,CW电动卷片器面市后,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实现电动过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优势正在失去。哈苏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换数码后背,配用哈苏IR遥控器,又能进行遥控拍摄。哈苏555ELD顺应了数码摄影的发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摄影界瞩目。500系列C型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动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级版”501C是“同级”的改进型(1994年出品)。与500C/M相比,501C的机身没有上弦/快门释放指示窗。快门前转曲柄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适配CW卷片器(这可能是哈苏公司故意设置的“身价”分级)。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图10),采用了滑动式反光镜系统,套机配置的标头是CB头,在镜组上比CF镜头略有简化,并省略了“F”挡,但哈苏公司称“CB系列的镜头相当于CFI及CFE系列之镜头,有CF镜头改良后的种种质素及使用叶式镜间快门。”与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501CM是整个哈苏中画幅体系中性价比最高的相机,曾被评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机之一。新的2000系列本世纪70年代,相机开始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哈苏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原始设计的概念。1977年发表的2000FC(图11)正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机型——虽增设1/2000秒的电子焦平快门,基本框架却还是不落窠臼: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装卸后背时金属帘幕快门极易受损起皱。(现在的基辅88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哈苏公司接到用户投诉后,迅速作出改进。2000FC/M就是后来推出的改进型。巧夺天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背卸除机身的刹那,快门帘会自动缩回机身,帘幕就此免遭其损。2000系列的主要优势还是来自配套镜头。当时卡尔·蔡司为其配套的被称为“F”的镜头,均是全新设计,拥有更大光圈的优势(除标头外,较同型号的“C”镜头要大一挡光圈)2000型同时又能兼容C系列镜头。后来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电动推进器,2000型的发展就此终结。哈苏的200系列经过2000型的探索,哈苏公司在相机电子化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后来真正迈入电子化奠定了基础。205TCC(图12)是哈苏电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顶级相机。为了配合多种调控,机身、镜头、后背均是全新设计。新设计的镜头内置测光数据库,并在接口处设有四个电子接点,用于讯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双蓝线为记,并有TCC以作识别。205TCC拥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门速度,精度极高。点测光的测读面积是整个影像面积的1%,且光敏感应元件完全不受外来杂光的干扰。测光系统有20EV光值的测读范围。205TCC具有多种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个别设定程式。它有自动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对比模式及区域测光模式——都可预定光圈由相机自选快门速度配合自动曝光。手动调校,也与测光系统连动。同时,205TCC能够适配哈苏F型电动卷片器,实现每秒1.3张的自动过片。201F是200系列的最简单型,最高快门速度为1/1000秒,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唯一的优势是能够使用大口径镜头及能够加装F型电动卷片器。203FE同样拥有区域性测光系统,其机身价格低于FCC7000元左右。202FA是200系列性价比最高的一台相机。与哈苏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别仅是最高快门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许诺低价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苏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图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顶级相机。较第一代顶级机205TCC相比,其重大进展首先表现在程序化测光区域定位、程序化闪光灯输出及程序化电动输片自动包围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变量为1/4挡。205FCC的快门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宽到34分钟——1/2000秒;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最长曝光时间为90秒。新的自拍装置与反光镜预升功能合二为一,并且在使用C或CF、CFI镜头时指示测光数据。自动测光表能控制快门速度的范围是90秒——1/2000秒,轻按快门钮即能储存当前的曝光值。205FCC可称得上多才多艺。它的分区法测光非常实用。分区法测光功能即是通过1%点测光,测得任何部位的读数,将其锁定,即表现为中灰区,再通过按钮,将其转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该部位在分区法中应当属于哪一区,利用差别模式作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205FCC扩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现代感,操作更加方便。特殊用途相机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FlexBody能控制景深并能作15度的移轴,但移轴后,因镜头像场的不足,画面像质难保(主要是边缘与中心相去甚远)。于是,哈苏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机的改进型ArcBody(图14),配用4×5寸像场的罗敦斯得镜头,解决了这个难题。ArcBody的机身能适配哈苏后背及取景器,但前机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镜头不能装上ArcBody。ArcBody适配的镜头均设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500秒及B门、T门。镜头上固定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配合哈苏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与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轴后,仍拥有出色的像质,但非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使其适用范围大打折扣,成为更“专业”的特殊用途相机。哈苏的宽幅双制式相机Xpen,于1998年科隆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推出,是哈苏首台35毫米旁轴相机,很快在专业市场上再次引起轰动。笔者曾撰写《双制式相机新概念》一文介绍这款相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历经半个世纪的演绎,哈苏相机终于形成上述的几大系列。至今仍在生产的尚有以下几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广角、特殊用途及宽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苏尚有两台从事测量摄影的相机:哈苏MKWE和MK70.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徕卡相机为啥那么贵?随便一款都比单反贵好多。奖励20分!
徕卡的相机公司(徕卡还有两家生产测量仪器和显微镜等设备的公司)现在隶属于HERMES旗下,HERMES本身就是顶级的奢侈品牌,也将现在的徕卡定位为奢侈品,加之徕卡在相机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的品牌价值当然要加到价格里边儿去,这是贵的主要原因;
其次,徕卡有很多自身独有的专利技术,特别是镜头的光学素质,一直都在同行的顶级之列,它的研发团队、技术积累、生产工艺、检测手段都是它实力的体现,这些东西几十年来支撑着徕卡在相机领域的雄厚底蕴,对使用过徕卡相机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它有底气、有实力买得比别人的贵;
还有,徕卡相机本身的性能也十分优秀,很多徕卡相机用了三四十年,仍然快门精准、成像优异,这是可以传宗接代的机子(现在那种和松下合作的普通小DC除外),贵一些也是应该的吧?
或许有人会说,佳能如何如何好,都没卖这么贵;在相机第一大国日本,有全球最多的徕卡迷,徕卡相机有60%被卖到日本,日本人把它奉做神物,价格炒得很厉害,很大一部分买来收藏,据说,佳能的社长也是徕卡收藏者之一。
老式莱卡相机天价是怎么拍出来的
一部早期莱卡相机上周在维也纳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170万英镑的高价,成为有史以来最为昂贵的照相机。 这部产于1923年的莱卡0系相机经过了竞标者们通过电话、互联网和现场的一番激烈的争夺后才被售出。这一型号的相机只在1923年针对35毫米胶片市场生产了25部。 据悉只有其中的12部保存到了现在。这部始祖级莱卡相机在这次WestLicht摄影拍卖会预计的出售价格为60万到80万欧元之间,但却已创造了213万欧元(170万英镑)的天价。 莱卡已经成为一款受人顶礼膜拜的品牌,这个牌子的相机受到广大收藏者的寻觅。WestLicht拍卖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就在前不久,一部相机能够卖到超过100万欧元的价格还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近年来,这类珍品的价格有了很大的上升。